陀飛輪,是通過不斷旋轉抵消地心引力,以保證時計走時精準的特殊裝置。陀飛輪的發(fā)明者,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以“tourbillon”(英文“旋風”)為之命名,并在1801年6月26日于法國巴黎注冊發(fā)明專利。如今220年過去,寶璣先生以陀飛輪掀起的那場“時間旋風”,仍在世人的腕間旋轉不息,至始至終,都代表了殿堂級的制表技藝,啟迪了無數制表匠人。
自十八世紀開始,人們習慣將鐘表垂直佩戴于身,但地心引力對擺輪運動造成的負面影響始終無法解決,制表大師們紛紛為此投入大量心血以此提高鐘表走時的精準度。1795年,寶璣先生提出陀飛輪的構想,將擺輪、游絲以及擒縱機構(擒縱叉和擒縱輪)置于一個圍繞軸心旋轉的籠框之中,從而在位置差有規(guī)律地發(fā)生時能夠彼此互相抵消。作為一位深受啟蒙思潮影響的制表師,寶璣大師根據籠框及其零件的雙重旋轉之感,為其賦予“陀飛輪”之名。這源于一個被遺忘多時的概念:行星圍繞恒星所做的單軸旋轉運動,即“能夠補償擺輪和擺輪游絲中所有可能的偏差”。
1801年6月26日,“陀飛輪調速器”獲得注冊專利,歷經數年精細的調校,寶璣先生于1806年在巴黎舉行的全國工業(yè)品展覽會上首度公開展示了陀飛輪,一時間艷驚四座,并憑借這一創(chuàng)新機構第三次斬獲全國工業(yè)產品展覽金獎。
現(xiàn)代時鐘及制表之父——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1802年,在獲得陀飛輪專利后,寶璣大師開始制造6枚陀飛輪時計。每件作品均歷時5至10年方才制作完成。1809年,公司的業(yè)務蒸蒸日上,寶璣先生借此機會,希望通過在圣彼得堡(St. Petersburg)開設分公司打開俄羅斯市場,于是他開始著手制作15枚全新的陀飛輪時計,其中半數于1814年后才制作完成。航海陀飛輪時計始終展現(xiàn)其獨特魅力,一如旅行鐘,這一品牌最初陀飛輪時計中的收官之作。
制作這些陀飛輪時計的過程困難重重,不僅調校耗時較長,有能力制作這類時計的專業(yè)工匠亦是稀缺。可能是因為陀飛輪相對于日常計時需求而言在技術上過于復雜,從 1805 年到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去世的 1823 年,寶璣僅售出了 35枚陀飛輪時計。然而,陀飛輪在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的后繼者手中發(fā)揚光大,被廣泛認可為制表史上極具創(chuàng)意的天才發(fā)明。雖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制表師可以通過其他方法確保鐘表的計時精確度,但陀飛輪憑借其精密復雜的設計和杰出的概念構思始終是制表界的神話。對很多人來說,陀飛輪本身代表的就是理性時代中的科學思維。
陀飛輪裝置的復雜性可想而知,正因其背后涉及的精密數據計算和機械零部件的多重組合布局,決定了其所占用的空間。通常搭配陀飛輪裝置的時計,表殼之厚度在美感和佩戴感受上會有所限制,工藝與技術的幾經錘煉后,使機械部件化繁為簡才是當代制表師所突破和挑戰(zhàn)的極限。
寶璣No.986陀飛輪精密計時懷表寶璣公司從來沒有放棄陀飛輪,相反,它還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向大眾介紹了陀飛輪,委托包括Robert-Charrue和VictorinPiguet在內的著名鐘表專家制作了一系列陀飛輪型號。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寶璣開始了新的投資,其中包括將一款配備著名陀飛輪的腕表收入產品目錄中。
1999年,寶璣成為SWATCH瑞表集團的一員,不斷投資掌握超新技術與研發(fā)的工作。尼古拉斯?海耶克(Nicolas G. Hayek)非常重視研發(fā),并定期投資于先進的測試設備,還著手對新材料的研究——例如將硅材料運用于制表行業(yè),甚至全新的機芯項目。在他的領導下,寶璣開發(fā)并注冊了超過77項新專利,并且每年研發(fā)出一款全新型機芯,其中一些是極具突破性的創(chuàng)新,例如雙陀飛輪,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讓寶璣得以不斷鞏固其在高級制表領域的領先地位。今日,寶璣總裁馬克?海耶克(Marc A. Hayek)繼續(xù)引領著寶璣朝這個方向持續(xù)邁進。寶璣不畏挑戰(zhàn),通過藝術、美感與技術的完美融合,不斷創(chuàng)造非凡陀飛輪臻品,其中包含數款堪稱革命性的創(chuàng)新之作。
寶璣Classique經典系列5367超薄自動上鏈陀飛輪腕表陀飛輪這項技術杰作現(xiàn)在已經擁有很多型號的產品,既有鏤空陀飛輪,也有復雜功能陀飛輪。2004年,陀飛輪的自動版本問世,隨后在2006年,壯觀的雙陀飛輪進入了人們的視野?,F(xiàn)在,寶璣在大部分的產品線(經典系列、航海系列、傳世系列和傳承系列)中都配備了陀飛輪腕表。
2020年,寶璣特別推出經全新配色的Marine航海系列5887陀飛輪時間等式腕表,以玫瑰金搭配巖灰色金質表盤。此枚大復雜時計的機芯源于最新一代超薄自動上鏈陀飛輪581機芯。該機芯不僅搭載總重不逾0.290克的超輕量級陀飛輪框架,并配備杰出的80小時動力儲備,還通過一個額外的齒輪直接與框架的外部嚙合,令其更為纖薄,這便為第二個復雜功能的獨特詮釋奠定了基礎:實時顯示的時間等式。除了配備陀飛輪與時間等式外,萬年歷功能的融入亦增強了該枚超卓時計的復雜性。
2020年,寶璣運用傳統(tǒng)“大明火”琺瑯工藝,為Classique經典系列超薄陀飛輪腕表的表盤增添了一抹深藍。值得一提的是,藍色“大明火”琺瑯表盤的制作過程尤為嚴謹細致,必需歷經數次800℃高溫燒制并保持溫度的絕對穩(wěn)定,方可賦予藍色“大明火”琺瑯表盤獨特紋理與恒久色彩。表盤之下,搭載世界上卓著的自動上鏈陀飛輪機芯之一——581機芯,厚度僅為3毫米。表款更大厚度為7.45毫米。薄度并無礙于機芯潤飾,表橋及發(fā)條盒均以手工鐫刻精美修飾。其可雙向運動的鉑金環(huán)形自動陀位于機芯外緣,并且于寶璣制表工廠內手工飾以璣鏤刻花圖案。
內在的品質,往往是有些作品真正流芳千古的奧秘。寶璣Classique經典系列5395超薄陀飛輪鏤空腕表無疑名列其中。此次,置于其內的寶璣超薄581機芯首次被應用于完全鏤空的設計結構,堪稱對該項傳承技藝的當代詮釋。其技術成就的背后觸及了一系列復雜調試。就陀飛輪而言,得益于一個完整的重新設計,用鈦金屬打造的陀飛輪框架實現(xiàn)了直接與輪系嚙合,而不是以底部齒輪為媒介。此外,寶璣在不影響構架的前提下實現(xiàn)減少將近50%的機芯材料,在厚度僅為3毫米的18K金質機芯上加以鏤空設計可謂突破極限,令人回想曾經寶璣制表大師真正的技藝精髓。腕表加之手工鐫刻、璣鏤刻花、倒角修飾工藝的運用,使得該枚腕表更為出類拔萃。
寶璣Tradition傳世系列7047芝麻鏈陀飛輪腕表純粹而現(xiàn)代的審美設計,為其位于主機板上部的陀飛輪和芝麻鏈傳動系統(tǒng)創(chuàng)造了展現(xiàn)機械之美的獨特條件。表盤設計強調對比和立體的視覺效果,亦賦予了每一個部件蓬勃的生命力。腕表帶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塔形陀飛輪裝置,裝配精密的手動上鏈寶璣569機芯,該機芯設計為接近史上第一枚陀飛輪的機芯構造。塔形齒輪傳動系統(tǒng)增強了速率的穩(wěn)定性,保證了無論主發(fā)條的上鏈程度如何,機芯總能保持穩(wěn)定的連接速率。腕表的前衛(wèi)設計理念以當代方式再次詮釋出品牌創(chuàng)始人于18世紀晚期開創(chuàng)的制表美學。
1775年,年僅28歲的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于巴黎西岱島的鐘表堤岸39號定居,并設立寶璣工坊,陀飛輪便是在此創(chuàng)制成功。為致敬阿伯拉罕-路易·寶璣先生在“鐘表堤岸”創(chuàng)制的這一非凡杰作,寶璣將一枚頗具紀念意義的機芯蘊藏于方寸之間,推出全新Classique經典系列5345雙旋轉陀飛輪鐘表堤岸腕表。全新時計可完全顯露的機芯展示了兩個陀飛輪裝置通過中央差動器驅動整塊夾板的運轉。同時,每個組件均經手工潤飾,底蓋上鐫刻有“House on the Quai”圖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這座見證了阿伯拉罕-路易·寶璣為制表行業(yè)付出了畢生心血的建筑。
寶璣Classique經典系列5345雙旋轉陀飛輪鐘表堤岸腕表于極為有限的空間內,寶璣制表工廠打造出了一個復雜而又和諧的宇宙,如同一件精致的雕塑,完全展露的機芯圍繞軸心以每12小時旋轉一周的韻律運轉。該枚腕表由兩個陀飛輪驅動,宛若兩顆機械心臟彼此獨立運作,每個陀飛輪每分鐘各完成一次旋轉。寶璣極為大膽地將陀飛輪橋架作為腕表的時針,通過兩個陀飛輪相互鏈接的調節(jié)機構實現(xiàn)了雙重旋轉,從而帶動陀飛輪橋架以顯示時間。
陀飛輪無疑是機械創(chuàng)造歷史上的一項曠世之作。自其誕生至今已逾220年,寶璣之于陀飛輪始終享有主要特權,從那個年代發(fā)展至今,陀飛輪的魅力絲毫未減,反而在當今更令世人為之著迷。時至今日,隨其于腕表上的應用,寶璣更能額外觸及它的心魄,用其歷史的純正血統(tǒng)喚醒它與生俱來的獨特魅力,這一延續(xù)至今的古老發(fā)明擁有了令人振奮且不斷發(fā)展的未來……
本文轉載自百度新聞,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小編刪除!